微信扫码、支付宝转账、银行汇款、现金收条……交易越来越便捷,"先交点定金留住机会"成了日常习惯。可一旦后续合同没签成,争议便随之而来:没签合同只交了定金能退吗?能否全额拿回?对方拒不退还怎么办?本文邀请资深合同纠纷律师,依据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配套司法解释,把定金规则、裁判尺度、取证要点、维权路径一次讲透,供公众免费参考。 一、定金的法律属性与三大类型民法典第587条承继原合同法第115条,继续采用"定金罚则"制度,但首次在法典层面把定金细分为立约定金、成约定金、解约定金。类型不同,退与不退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 1. 立约定金:以未来签订本约合同为目的,常见于商品房认购书、租赁意向书、加盟意向协议。若因一方过错未能缔约,适用定金罚则。 2. 成约定金:以定金交付作为合同成立要件,未交付则合同不成立;交付后若合同已成立,定金可抵价款或收回。 3. 解约定金:赋予双方任意解除权,解除方丧失定金或双倍返还定金,合同关系因此终止。 实务中,"没签合同"大多指向"本约未成立",此时首先应判断已交款项是否属于立约定金。若是,则接下来看哪方拒绝缔约;若否,则按预付款、意向金处理,原则上可退。 二、没签合同只交了定金能退吗——裁判逻辑总览综合近三年全国公开裁判数据,对"未签订正式合同但已交定金"案件,法院审查路径呈"四步法": 第一步:识别款项性质。收条、转账备注、微信聊天记录、认购书、意向书都是关键证据。 第二步:确定定金类型。双方明示"若乙方不签约,定金没收;若甲方不签约,双倍返还"的,一般认定为立约定金。 第三步:查明未能签约原因。可归责于一方、不可归责于双方、因不可抗力或政策突变,分别对应没收、返还、双倍返还、原价返还等不同结果。 第四步:衡量损失与公平。若定金数额畸高,法院可依据民法典第585条违约金调整规则酌减;若已部分履约,按履约比例折算。 据此,"能退"与"不能退"并非一刀切,而是"看性质、看原因、看过错、看公平"。 三、民法典第587条、第588条条文精解第587条: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第588条: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核心提示: 1. "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是适用定金罚则的门槛,轻微违约不足触发。 2. 定金与违约金只能择一主张,不能叠加。 3. 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时成立,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效力,但可视为预付款。 四、典型情形拆解与案例透视案例一:A省B市2023-04-XX号民事判决 基本事实:承租人现场看房后支付3000元,房东出具收条载明"订金,三日内签约"。后承租人因个人原因放弃租赁,要求退款。 法院认为:收条使用"订金"且未约定惩罚后果,应认定为预付款,不适用定金罚则,判令房东全额返还。 案例二:C省D市2022-11-XX号民事判决 基本事实:买方与开发商签署认购书,约定"买方七日内支付首付款并签署商品房买卖合同,否则定金50000元没收;开发商不签约,双倍返还"。买方因贷款审批失败未履约。 法院认为:认购书具备主要条款且明示惩罚后果,定金性质为立约定金;贷款风险属买方应自行承担范围,判决定金不予返还。 案例三:E省F市2021-09-XX号民事判决 基本事实:双方口头约定店铺转让费20万元,先付定金2万元。后出让方将店铺另转他人。受让方起诉要求双倍返还。 法院认为:出让方在约定磋商期内另签他人,构成恶意违约,适用定金罚则,判令双倍返还4万元。 从上述判决可提炼出法官心证要点:文字表述、磋商过程、诚信记录、违约时点、因果关系缺一不可。 五、常见证据清单与取证指引1. 资金凭证:转账记录、POS单、银行流水、现金收条,备注栏建议写明"定金"及用途。 2. 沟通记录:微信、短信、邮件、录音,需保存原始载体,不可剪辑。 3. 意向文件:认购书、租赁意向协议、加盟意向协议、看房确认书。 4. 履约不能证明:贷款拒批通知、限购证明、规划变更公告、医疗住院记录。 5. 时间节点:约定签约日、催告日、解除通知送达日,建议采用EMS回执、公证送达、可信时间戳。 证据链条完整,可大幅降低败诉风险;缺失关键环节,则可能承担举证不能后果。 六、律师实务:如何发一份有效的"催签函"在立约定金场景下,守约方若想锁定优势,应先书面催告对方在合理期间内签约。催签函应包含: 1. 双方身份信息与定金交付事实; 2. 约定签约期限及地点; 3. 明示逾期不签约将适用定金罚则; 4. 拒收或逾期视为违约的提示; 5. 送达方式与回证。 发送方式优先顺序:公证送达>EMS特快专递(备注文件名称并留存回执)>微信(可同步录屏)>短信。法院普遍认可EMS回执的证明力,拒收亦视为送达。 七、调解、仲裁与诉讼路径比较1. 调解:成本低、周期短,可由居委会、行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具有强制执行力。 2. 仲裁:需双方事先或事后达成仲裁协议,一裁终局,保密性强,仲裁费用高于诉讼,适合标的较大或商事主体。 3. 诉讼:管辖依据被告住所或合同履行地,小额标的可适用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普通程序六个月,可上诉。 对于定金争议金额不超过当地小额诉讼标准(一般为5万元)的案件,法院可一审终审,大幅降低时间成本。 八、高频误区与风险提示误区1:写"订金""意向金""保证金"就能退。法院关键看实质约定,若收条同时记载"不签约没收",仍可能被认定为定金。 误区2:定金不得超过20%,超过部分无效。该限制仅适用于"主合同标的额"明确且定金条款已成立的情形,若本约未成立,只能按实际损失衡量。 误区3:只要对方违约就能双倍拿回。若己方亦存在过错,法院可能依据过失相抵原则,判令原数返还或部分返还。 误区4:签了意向书就等于本约成立。意向书通常缺少价格、数量、履行期限等核心条款,仅为预约,需进一步磋商正式合同。 九、结语与行动清单定金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保护诚信也惩罚违约。对"没签合同只交了定金能退吗"这一高频疑问,法律答案从来不是简单"能"或"不能",而是"看约定、看过错、看证据、看公平"。 如果您正面临定金纠纷,可按照以下行动清单操作: 步骤1:立即整理所有资金、沟通、意向文件; 步骤2:对照本文四步法初步判断款项性质与自身处境; 步骤3:通过合同纠纷律师免费咨询或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获取专业意见; 步骤4:发送书面催签函或退还通知,留存送达证据; 步骤5:若协商无果,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或提起诉讼,主张返还或双倍返还。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及时取证、理性维权,才能降低损失,实现自身合法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