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规出台背景与立法目的长期以来,“执行难”制约着司法权威。2025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25〕8号),由“两高一部”联合发布,标志着拒执罪进入精细化治理阶段。新规旨在通过明晰构成要件、加重处罚、拓宽追责主体,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维护生效裁判的既判力。 二、2025年拒执罪新规的构成要件(一)主体范围扩大新规将责任主体从自然人扩展至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现“个人+单位”双轨追责。单位拒不履行判决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相关责任人员按个人犯罪标准追责。 (二)客观行为细化司法解释第三条列举了10种“情节严重”情形,包括: (三)主观故意认定要求行为人“明知”法律文书已生效且自身负有执行义务,且“故意”拖延或拒绝履行。主观故意可通过不接电话、转移资产、销毁账本等行为推定。 三、量刑梯度与刑罚适用刑法第313条结合新规,形成三级量刑: 1. 一般情节: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四、自诉与公诉衔接程序(一)自诉立案条件申请执行人需同时满足两项条件方可启动自诉: (二)管辖与审理期限拒执罪一审由执行法院所在地基层法院管辖;适用简易程序的,应在受理后20日内审结;普通程序一般不超过3个月。 五、刑事辩护实务指引(一)证据攻防重点辩护律师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二)常见辩护策略1. 积极履行+谅解:督促被执行人在侦查阶段全额履行义务,获得债权人谅解,争取缓刑或不起诉。 六、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恶意转移房产终获刑
被执行人张某在判决生效后,将名下房产以明显低价过户至其母亲名下,导致债权人310万元债权无法实现。法院认定其“恶意减损责任财产”,以情节特别严重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张某上诉后,二审维持原判。 启示:转移财产时若被认定为“明显不合理”,极易触发加重处罚。 七、合规提示与风险防范1. 收到执行通知后7日内如实申报财产,避免“拒不报告”入罪。 八、结语2025年拒执罪新规以“精准打击+程序保障”为核心,对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形成高压态势。吴中区刑事案件律师提示:被执行人应主动履行义务,债权人应善用自诉与公诉并行机制,律师则需紧扣“主观故意”“情节严重”两大焦点,构建有效辩护方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